景点列表添加景点

上传影音
白族泥塑 1000次播放 手机用户 简介>>
白族泥塑一种在大理地区流传久远,独具民族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美术。从工艺应用门类来分主要有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砖瓦窑烧制的泥塑作品,广泛用作白族民居建筑饰件,如瓦猫、金马、碧鸡、麒麟等瑞兽;第二类是宗教人物塑像,主要用于佛寺、道观及本主庙,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观音菩萨像等;第三类是小型工艺品及玩具, 如十二生肖、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等。白族泥塑主要有选土、筛土、合泥、成品创作、彩绘等工艺流程。白族泥塑文化内涵丰富,技艺独特,充分反映了白族的社会生活、民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地方民俗、宗教研究价值。2011年11月,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传影音
剪纸 1000次播放 沐山 简介>>
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白族剪纸在白族群众中流传久远,图案以十二生肖和寓意吉祥富贵等传统题材为主,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白族剪纸交融于白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表达了白族人民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是研究白族民俗和民间美术的珍贵实物资料。2005年9月,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
上传影音
白族刺绣 1000次播放 手机用户 简介>>
白族刺绣是大理白族妇女中世代相传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独具民族地方特色。白族刺绣在继承白族传统刺绣技法的基础上,融汇了其他各个民族的刺绣工艺的精华, 以针绣(又称平绣)、剪纸绣(又称凸绣)、挑花为主,图案多表现自然、花鸟和寓意吉祥、爱情等题材,体现了白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观念。2009年8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传影音
白族民居建筑技艺 1000次播放 手机用户 简介>>
白族民居建筑技艺是白族建筑水平和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其中以大理喜洲白族民居建筑艺术最具代表性。白族民居院落布局主要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等形式,建筑多为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土木结构,擅用白族独特的民居彩绘艺术对门楼、照壁等进行装饰,注重院落环境的营造。2005年9月,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
上传影音
大理石制作技艺 1000次播放 一颗橙子呀 简介>>
大理是大理石的故乡,大理石的加工制作是大理地区一项传统的生产技艺,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大理石加工制作主要有开采、切割、打磨、定型、上蜡、装饰等工艺流程,工艺品种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雕塑、浮雕、盆景、屏风、挂屏、座屏、花瓶等等,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大理石也是上等的建筑、家具装饰材料,在我国许多古建筑以及古典家具中大理石常作为装饰材料使用。大理石名扬天下,大理石传统制作技艺也一直在民间世代传承,它是大理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2009年8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传影音
洱海鱼鹰驯养捕鱼 1000次播放 沐山 简介>>
洱海鱼鹰驯养捕鱼是大理洱海地区的白族渔民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传统生产技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白族渔民在长时期的驯养过程中,对鱼鹰进行良种交配、孵化优化后代,针对鱼鹰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饲养和培训,形成自己独特的驯养方法,并通过父子间口传心授家传方式世代相传。洱海鱼鹰驯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有丰富的语言系统、有特定的民俗活动、有严格的传承体系、有丰富的传说故事的特色文化形态。2009年8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传影音
下关沱茶制作技艺 1000次播放 手机用户0311 简介>>
下关沱茶制作技艺是白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它浓缩了数百年来云南少数民族制作紧茶的传统工艺的精华,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中典型代表。下关沱茶由明代的“团茶”和清代的“女儿茶”演变而来,1902年由下关“永昌祥”商号成功定型创建。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作为基本原料,经拼配、筛分、拣剔、半制品拼配、称量、蒸揉、压制成型、干燥、包装等十余道工艺制作而成,多为传统手工操作,蕴含着丰富的具有地区特征的技术知识。百余年来,下关沱茶通过“茶马古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滇西北、西藏和四川等地,促进了白、藏、汉等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2011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传影音
白剧 1000次播放 手机用户 简介>>
白剧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白族传统戏剧“吹吹腔”和白族传统曲艺“大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剧种。唱词形式基本上用白族民歌常用的“山花体”,用白语和汉语演唱,唱腔曲调有三十多种,表演节奏鲜明,规律严谨、古朴,有严格而固定的程式。目前收集到的剧目大约400多个,内容主要有袍带戏、生活剧、民间传说故事剧、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等五类。2008年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传影音
白族民居彩绘 1000次播放 手机用户 简介>>
白族民居彩绘是大理地区一种流传久远的民居装饰传统技艺。白族民居彩绘多为雕画结合,彩绘多集中于门楼、照壁、腰檐、围屏、转角马头、山墙及檐廊下的天花、藻井、板壁等部位。彩绘图案有动物、植物、器物、诗词、山水、人物、还有历史神话故事等,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寄托了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祝福。彩绘的打底工艺独具地方特色,木结构部位的彩绘打底一般用猪血、桐油和石灰调和成的“猪石灰”,泥砖墙的打底用纯质熟石膏和白棉纸拌合成的“纸筋灰”,使彩绘不易褪色。白族民居彩绘广泛用于大理地区的宗祠、庙宇等大型公共建筑和民居建筑中,其中以喜洲白族民居彩绘最具代表性。2008年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传影音
白族扎染技艺 1000次播放 一颗橙子呀 简介>>
白族扎染技艺是流传于大理白族群众中的一种古老的染织技艺,其中以大理周城白族扎染最具代表性,被国务院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白族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蓝靛(云南民间俗称板兰根)。主要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碾布等工艺程序。图案多为表现自然、花鸟和寓意吉祥的题材,大致约一千多种纹样,丰富多彩,反映了白族独特的民俗风情与审美情趣,是白族人民劳动智慧的艺术结晶。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传影音
白族绕三灵 1000次播放 手机用户 简介>>
白族绕三灵是大理白族地区一种以本主祭祀为核心的宗教祭祀仪式与游春活动相结合的传统民俗活动,是白族人民传承千年的杰出文化遗产。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成千上万的白族人民夜以继日地从他们居住的村落聚集到游春行列中,从“佛都”崇圣寺出发,分别到“神都”庆洞本主庙、“仙都”洱河神祠举行隆重的祭祀、庆祝活动。人们一路载歌载舞,打起白族“霸王鞭舞”,唱起“大本曲”,对起白族调,以歌舞娱神、娱人,祈求风调雨顺、清吉平安。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传影音
三月街民族节 1000次播放 沐山 简介>>
“一年一度三月街,四面八方有人来。各族人民齐欢唱,赛马唱歌做买卖……”大理三月街始于唐代,由传统的观音庙会演变而来,历1300多年而不衰,可谓“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 “三月街”街期为七天,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期间,苍山脚下、三月街场宾客汇聚,商贾云集,人们唱歌、跳舞、赛马、做买卖,盛况空前。“三月街”既是流传千年的商贸集会,也是大理地区一年一度的一次文化盛典。1991年被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节。2008年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0.266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