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营养级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根据组成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的层次和能量传递的“十分之一定律”,把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绘制成一个塔,塔基为生产者,往上为较少的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再往上为更少的次级消费者(一级食肉动物),再往上为更少的三级消费者(二级食肉动物),塔顶是数量最少的顶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形象地说明了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规律。)
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4个部分。
非生物环境:包括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联系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和气候或其他物理条件。湿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中的水、地貌、土壤和气候对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消费者: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由动物和某些腐生、寄生的菌类组成,可以分为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生产者: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生长在地表经常过湿、常年水淹或季节性淹水环境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耐湿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另一种是藻类。
分解者: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主要为湿地水体和土壤中的细菌、真菌、霉菌和放线菌以及土壤原生动物和小型无脊椎动物。
地理位置
广西都安澄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境内,以澄江为主体,包括北起九顿天窗和太阳天窗,南至达兴桥的澄江河道、两侧河岸以及江洲附近的洪泛平原湿地。东西宽为11.7km,南北长为24.2km。地理坐标为:东经107°59′ 01″—108°05′54″,北纬23°57′11″—24°10′05″。总面积864hm2,其中湿地 面积474.12hm2,湿地率54.87%。
地形地貌
澄江国家湿地公园以澄江与洪泛平原湿地为主体,地势低洼、平缓,有少量石芽分布,岩溶湿地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有独特的科学、生态、文化与旅游的研究与发展价值。
水文
都安地表河流属珠江水系干流西江的上游红水河流域。集雨面积在20km2以上的河流共10条,其中正常流量大于25m3/s的有红水河、刁江、澄江三条河流。
广西都安澄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包括河流湿地、人工湿地2大类。涉及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喀斯特溶洞湿地、稻田4个湿地型。
1、永久性河流:主要是指湿地公园范围内的澄江主河道。
2、 洪泛平原湿地:集中分布在江洲附近的湿地。
3、喀斯特溶洞湿地:分布在九顿和太阳两处。
4、 稻田:分布在澄江沿岸及洪泛平原湿地周边。
澄江湿地公园有维管植物 140 科 392 属 536 种,其中蕨类植物 23 科 29 属 41 种,裸子植物 1 科 1 属 1 种,被子植物 116 科 362 属 494 种。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4种,广西重点保护植物4种。
澄江湿地公园内现有脊椎动物50目57科333种,其中鱼类6目17科70种,两栖类1目6科14种,爬行类2目9科27种,鸟类15目51科191种,哺乳类6目10科31种。另有浮游动物共有22科39属65种,底栖动物3门8纲63种。
澄江国家湿地公园以澄江和江洲洪泛平原湿地为核心,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即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公园总面积864.00公顷,其中:
1、生态保育区分布于澄江主河道以及洪泛平原的部分区域,面积为306.60公顷,占湿地公园面积的35.49%;
2、恢复重建区分布于生态保育区两侧50m范围林地、农田、荒地;江州洪泛平原湿地的北半部分,面积为472.50公顷,占湿地公园面积的54.69%;
3、科普宣教区分布于江州洪泛平原湿地的南半部分,面积54.30公顷,占湿地公园面积的6.28%;
4、合理利用区分布于新规划取水口下游200m至大兴桥的澄江主河道两侧50m范围的林地、农田和荒地,面积为23.40公顷,占湿地公园面积的2.71%;
5、管理服务区分布于江州洪泛平原湿地的西南侧,面积为7.20公顷,占湿地公园面积的0.83%。
生态保育区和恢复重建区主导是保护和提高功能,科普宣教区和合理利用区主导利用和提高功能,管理服务区主导利用功能。
以由永久性河流湿地、洪泛平原湿地、喀斯特溶洞湿地及稻田与岩溶灌丛植被组成的湿地—农田—森林复合生态
系统为特色。
岩溶湿地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是岩溶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天然参照物,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保持相对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覆盖了陆地植被—湿生植被—挺水植被—沉水、浮水植被的完整植被序列。
红水河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维护红水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功能,是红水河流域最有研究价值的典型天然地。
澄江湿地是广西境内候鸟迁徙的重要节点之一,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保护价值。
1、有效地恢复澄江湿地的生态系统完整性,湿地保育区水质基本保持在Ⅱ类水标准以上,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优良的生物栖息地。
2、建立了“室内与室外宣教结合-湿地实景与宣教展牌结合-科普宣教与休闲体验结合”的全方位、完整的湿地科普宣教体系,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3、创新了湿地保护修复模式,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以“社区参与、统一管理、协同开发”为核心的湿地保护修复策略和机制,成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示范点和“排头兵”。
4、形成了以湿地体验、喀斯特湿地科研及宣教、湿地亲水体验等多种生态旅游形态相互融合的国家湿地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