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穿山甲是隶属鳞甲目穿山甲科的一种哺乳动物,头体长42~92厘米,尾长28~35厘米,体重2~7千克,头面、颈背、体背及两侧、四肢外侧、尾背腹面覆盖鳞片,其余部分仅生有稀疏毛发,无鳞片。躯干鳞片与体轴平行,共15~18列;尾巴上覆盖纵向鳞片,每侧16~19枚,大多呈黑、棕、深灰色。尾巴较其他穿山甲短,因此又被称作短尾穿山甲。长有一双小眼睛,耳朵裸露在外;吻细长,脑颅大,如同圆锥;背部略隆起,四肢粗短。
面对老虎也能逃出虎口的穿山甲却成为濒危极危的物种,为什么呢?
为了“所谓”的滋补。据不完全统计,仅2016~2019年间,全球有超过50万只穿山甲被盗猎和非法贩运!
所以,保护穿山甲,我们一起行动!
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尽管有很多人会“谈虫色变”,但它们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维持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昆虫是人类生存的竞争者,数量过多会对人类造成一定伤害。另一方面,昆虫也是人类的伙伴。例如很多昆虫是开花植物的传粉媒介。很多昆虫可以为人类提供工业原料,例如蜜蜂产生蜂蜜、家蚕生产蚕丝、紫胶虫分泌紫胶、白蜡虫提供白蜡、五倍子蚜提供五倍子、胭脂虫生产胭脂红酸等。除此之外,昆虫还有重要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从大生态的角度来看,小小昆虫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它们能维持某些动植物之间的平衡,从而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它们还能分解大量的废弃物,把它们送回土壤完成物质循环,从而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循环。昆虫是地球上最多样化的物种,无论是个体数量、生物量、种数,还是基因数,均在动物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生态系统的运作中也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
你留意过苔藓吗?听听古人怎么说?
刘禹锡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王维说“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苔藓植物是一群体形细小的绿色植物,通常几毫米到几厘米高,包括藓类、角苔类和苔类三大类。
苔藓是最早登陆地球陆地的植物,这一群体形细小的绿色高等植物,通常几毫米到几厘米高,不太引人注目;但由于它们常大片生长,也不完全容易被忽视。它无花,无种子,以孢子繁殖,喜阴、潮湿,它会出现在路边的石阶上和阴湿之处,会依附在树干上,还可以生长在高山、雨林、沙漠甚至南极洲等严酷的环境中。
苔藓也是地球上演化最成功的植物之一。和早期的植物和其他生命体一样,苔藓依赖水体生存。在演化过程中,苔藓上岸来到陆地,慢慢进化出了适合许多陆地苛刻生境的特殊“技艺”——变水性。它没有维管束,通过叶来吸收水和营养物,它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水分含量,哪怕你眼前的这簇苔藓已经干枯变黄了,但只要拿着喷雾瓶向它洒点水,当他们重新获得水分时,便会快速恢复生机。
fēng xiāng shù
枫香树
(路路通、山枫香树)
形态特征
生活型:大乔木;
株:高达30米,胸径1.5米;
枝:小枝被柔毛;
叶:叶宽卵形,掌状3裂,基部心形具锯齿;托叶线形,早落;
花:短穗状雄花序多个组成总状,雄蕊多数,花丝不等长;头状雌花序具花24-43,花序梗长3-6厘米,萼齿4-7,针形,长4-8毫米,子房被柔毛,花柱长0.6-1厘米,卷曲;
果:头状果序球形,木质,蒴果下部藏于果序轴内;
种子:种子多数,褐色,多角形或具窄翅;
生态习性
国内产地:产我国秦岭及淮河以南各省,亦见于东南亚北部及朝鲜南部;
国外分布:亦见于越南北部,老挝及朝鲜南部;性耐火烧,萌生力极强;
生境:多生于平地,村落附近及低山的次生林,萌生力极强;
海拔:500m;
物候期:花期3-4月,果期10月;
木樨(mù xī)
(桂花)
形态特征
生活型:常绿乔木或灌木,
株:高3-5米,最高可达18米;
茎:树皮灰褐色。
枝:小枝黄褐色,无毛。
叶:叶片革质,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7-14.5厘米,宽2.6-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呈楔形或宽楔形,全缘或通常上半部具细锯齿,两面无毛,腺点在两面连成小水泡状突起,中脉在上面凹入,下面凸起,侧脉6-8对,多达10对,在上面凹入,下面凸起;叶柄长0.8-1.2厘米,最长可达15厘米,无毛。
花:聚伞花序簇生于叶腋,或近于帚状,每腋内有花多朵;苞片宽卵形,质厚,长2-4毫米,具小尖头,无毛;花梗细弱,长4-10毫米,无毛;花极芳香;花萼长约1毫米,裂片稍不整齐;花冠黄白色、淡黄色、黄色或桔红色,长3-4毫米,花冠管仅长0.5-1毫米;雄蕊着生于花冠管中部,花丝极短,长约0.5毫米,花药长约1毫米,药隔在花药先端稍延伸呈不明显的小尖头;雌蕊长约1.5毫米,花柱长约0.5毫米。
果:果歪斜,椭圆形,长1-1.5厘米,呈紫黑色。
生态习性
国内产地:原产我国西南部,现各地广泛栽培;
国外分布:现各地广泛栽培;花为名贵香料,并作食品香料;
物候期:花期9-10月上旬,果期翌年3月。
(hóng huā hé)
红花荷
(红苞木)
形态特征
生活型:常绿乔木高12米,嫩枝颇粗壮,无毛,干后皱缩,暗褐色;
株:高达12米;
叶:叶厚革质,卵形,长7-13厘米,基部宽楔形,三出脉,下面无毛,侧脉7-9对;叶柄长3-5.5厘米;
花:头状花序长3-4厘米,常弯垂;花序柄长2-3厘米,有鳞状小苞片5-6片,总苞片卵圆形,大小不相等,最上部的较大,被褐色短柔毛;萼筒短,先端平截;花瓣匙形,长2.5-3.5厘米,宽6-8毫米,红色;雄蕊与花瓣等长,花丝无毛;子房无毛,花柱略短于雄蕊;
果:头状果序径2.5-3.5厘米,具5蒴果,果长1.2厘米,花柱宿存;果上部4瓣裂;
种子:种子扁平,黄褐色;
生态习性
国内产地:广东中部及西部;
物候期:花期1-3月;
(ké cài guǒ)壳菜果
(米老排)
分类信息
属种数:单种属;
形态特征
识别要点:本种具有强烈的萌蘖力,在广东西江两岸的次生林里,常见到它的丛生萌蘖枝、幼态叶常为3浅裂,盾状着生,宽达20cm;
生活型:常绿乔木;
株:高达30米;
枝:小枝具节及环状托叶痕;
叶:叶宽卵形,长10-13厘米,基部心形,全缘或3浅裂,具掌状脉;托叶1,长卵形,管状,包芽,早落;
花:萼筒藏在肉质花序轴中与子房壁合生,萼片5-6,卵形,不等大,覆瓦状排列;花瓣5,带状舌形,稍肉质;雄蕊10-13,着生于环状萼筒内侧,花丝粗短,花药内向,具4个花粉囊;子房下位,2室,花柱2,极短;每室6胚珠,中轴胎座;
果:蒴果卵圆形,突出果序轴外,上部室间开裂,每片2浅裂;外果皮松脆,稍肉质,内果皮木质;
种子:种子椭圆形,胚乳肉质,胚位于中央;
生态习性
国内产地:云南的东南部、广西的西部及广东的西部,但未见于海南岛;
国外分布:同时亦老挝及越南的北部;
(luó hàn sōng)
罗汉松
(土杉、罗汉杉、狭叶罗汉松)
形态特征
生活型:乔木;
株:高达20米,树皮浅裂,成薄片状脱落;
枝:枝条开展或斜展,小枝密被黑色软毛或无;顶芽卵圆形,芽鳞先端长渐尖;
叶:叶螺旋状着生,革质,线状披针形,微弯,长7-12厘米,宽0.7-1厘米,上部微渐窄或渐窄,先端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中脉显著隆起,下面灰绿色,被白粉;雄球花穗状,常2-5族生,长3-5厘米;
花:雌球花单生稀成对,有梗;
种子:种子卵圆形或近球形,径约1厘米,成熟时假种皮紫黑色,被白粉,肉质种托柱状椭圆形,红或紫红色,长于种子,种柄长于种托,长1-1.5厘米;
(sān jiǎo qì)
三角槭
(三角枫、君范槭、福州槭、宁波三角槭)
形态特征
识别要点:本变种与原种的区别在于本变种的当年生小枝和花序有很密的淡黄色或灰色绒毛,叶长与宽均约5-6厘米,下面有疏柔毛,雄蕊较花瓣长2倍,翅果张开成钝角;花期4月,果期9月;
生活型:落叶乔木,树皮褐色或深褐色,当年生枝紫色或紫绿色;多年生枝淡灰色或灰褐色;
株:高达20米;
茎:树皮灰褐色,裂成薄条片剥落;
枝:幼枝被柔毛,后脱落无毛,稍被蜡粉;
叶:叶纸质,卵形或倒卵形,长6-10厘米,3裂或不裂,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全缘或上部疏生锯齿,幼叶下面及叶柄密被柔毛,下面被白粉,基脉3出;
花:花多数常成顶生伞房花序,开花在叶长大以后;萼片5,黄绿色,卵形,花瓣5 ,淡黄色;
果:翅果黄褐色;小坚果特别凸起,翅与小坚果共长2-2.5厘米,张开成锐角或近于直立;
生态习性
国内产地: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贵州和广东等省;
国外分布:日本;
生境:阔叶林中;
海拔:300-1000m;
物候期:花期4月,果期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