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虎臣(1495—1516),壮族,明朝东兰第二十三任土知州。生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正月二十四日。少年时勤读书,好武艺,师从五台山觉空禅师,专习兵机韬略击技,并在州署附近银海洲上筑城堡、建演武厅,辟跑马射箭场,勤奋演练,精通韬略武艺,膂力过人。
明正德四年(1509年),年仅14岁的韦虎臣随父韦正宝出征广东惠州、潮州一带抗倭。惠州行营命其父韦正宝率东兰"狼兵"为前锋,进攻敌九连山阵地,虎臣随军在营。后得知"狼兵"陷入敌阵、其父中箭负伤的消息,韦向官军求救无望,怒发上指,带领在营"狼兵"破入九连山,力斩敌酋,所向披靡,全歼九连山日本海盗,夺得父亲尸身回营。朝廷嘉其"忠烈",准许接任东兰土知州职,护送父亲寝柩回东兰岩石山安葬。
正德八年(1513年),江西、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倭患又起。韦虎臣奉命率东兰"狼兵"跟随经略王阳明(守仁)征讨大帽山、大庚岭、横水、左溪诸地,历时3年多,经大小数十战,最后平定福建武夷山。战功卓著,获明皇帝钦赐"哀孝忠勇"匾额。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七月十二日,韦虎臣在福建、广东大败日本海盗,得胜班师途中,被奸臣以"犒师"为名,赐"御酒"毒害,时年22岁。因他屡立战功,生前皇帝曾授赐"哀孝忠勇"四字匾额。死后,经王守仁实奏朝廷,朝廷查明后谥封为"武夷侯",从优抚恤,并将尸体运回东兰,葬于今三石镇那腊村,奉旨旌表碑铭二座,赐修饰石人、石马、石狮、石禽上百具罗列墓前,并着赐进士出身前提督三边督查院左副都御史徐淮、赐进士出身前北直隶吏部文选司主事张恒、赐进士出身前巡按北直隶监察史余敏学三人分别篆额、书丹和撰文,永久褒扬。
民族英雄韦虎臣抗击倭寇纪念公园——武夷侯公园占地总面积37.8亩,是2015年初东兰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重新修建的,目的是为弘扬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慨和爱国主义精神,重铸中华民族之魂,造福老区人民。
武夷侯公园由主入口景观区与韦虎臣墓园景观区组成,通过“一墓一湖”的格局,最终形成以“一轴四心八节点”的景观特色。一墓即韦虎臣墓地;一湖即相思湖景观区;一轴是韦虎臣墓园神道的主轴线;四心是在主轴线上的入口牌坊、赑屃、神道及坟茔;八节点即牌坊、平台、追思亭、栈道、跌水、景观廊、石桥、景观亭等。
韦拔群(1894—1932),壮族。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人。他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著名农民运动领袖,百色起义领导人,第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早年为党为国捐躯的人民军队杰出将领,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民英模。早年参加贵州护国讨袁军,毕业于贵州讲武堂。1920年加入“改造广西同志会”任政治部副组长。1921年起在东兰领导农民运动,1923年指挥农军三打东兰县城。1925年进入广州第三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毕业后回东兰开办农讲所,领导右江农民运动。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12月参与领导百色起义,任红七军前委委员、第三纵队队长、右江苏维埃政府委员等职,率部在东凤等地区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后任第二十一师和独立第三师师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1931年春至1932年9月领导右江军民开展三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10月19日在西山被叛徒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韦拔群烈士故居坐落在广西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分前后两幢泥砖瓦房,总面积250平方米。故居四周山水环绕,风景秀丽,环境优美。
韦拔群烈士的祖屋原在东里村伟往屯(现拔群小学内),1894年2月韦拔群出生于此。1926年2月,国民党桂系军阀进犯东兰,镇压农民运动时,将韦拔群的家烧毁。同年7月,桂系军阀败退,东兰农民运动转入高潮,为不殃及周围百姓、便于革命活动,韦拔群在视野开阔的特牙山半山腰上,建起两幢泥砖瓦房。前屋比后屋稍高一些,分五开间,用于接待革命同志和召集农军开会,屋顶设有瞭望台,以便观察情况,后屋为韦拔群一家生活起居。
韦国清(1913—1989),壮族,东兰县三石镇弄英村人。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1931年入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七军宣传员、排长、连长、瑞金红军学校军事教员、红军干部闭营长、红军大学特科团代团长、教导师特科团长、八路军随营学校校长等职,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校长,抗大分校训练部长、副校长,山东纵队支队政委,新四军第三师九旅旅长、政委,第四师副师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野战军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苏北兵团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团长,广西省省长,公安军副司令员,中共广西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自治区政协主席,广西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书记,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广州军区第一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是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八、九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9年6月1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韦国清故居位于东兰县三石镇弄英村弄英屯,距县城18公里,四周环山,坐北朝南。故居原址距现址后方约20米,为五间茅草屋。1926年夏,韦国清父亲韦宗典壮烈牺牲后,韦国清和两个弟弟被迫到坡廊洞躲藏栖身。同年秋末的一个晚上,当地歹徒包围韦国清家,枪杀韦国清祖父韦廷繁,并将房屋烧毁。1998年,韦国清的家属在现址修建韦国清陈列室。2013年值韦国清诞辰100周年,为更好地纪念先辈,激励后人,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在现址重新修建韦国清故居。
韦国清故居的修建尽可能恢复其历史原状,参照本地壮族民居特点,为五开间的两层泥瓦结构房屋,底层饲养家禽,堆放杂物,二层居住。楼层结构为木质结构,四周墙体为夯土墙,整栋建筑宽15米,进深10米,高8米,建筑面积270平方米。屋后的石阶路,通往韦国清三兄弟藏身的坡廊洞,并修建有“望乡亭”。
韦杰(1914—1984),壮族。东兰县东兰镇仁义村人。1925年进入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2月11日参加百色起义后,历任红七军战士、班长、排长、连长。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红军营长、团参谋长、团长、师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二、三、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团长、旅长、军分区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纵队副司令、司令员、军长、军区司令员等职。抗美援朝战争中,任志愿军军长。归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高级函授系主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中共四川省委常委、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7年2月3日在北京逝世。
韦杰中将故居位于东兰县东兰镇仁义村弄引屯,距东兰县城26公里,故居地处大石山区,四面环山,气候宜人,风景秀丽。2014年是韦杰将军诞辰100周年,为纪念韦杰将军的丰功伟绩,弘扬将军的爱国精神,东兰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建造韦杰故居,总占地面积为6亩,纪念建筑设施主要有韦杰故居、韦杰中将陈列室、小型广场、韦杰夫妇墓地、百年亭等。自2014年11月建成并对外开放以来,韦杰故居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休闲旅游的重要场所。
覃健(1911—1959),壮族。东兰县大同乡板坡村人。1925年进入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2月11日参加百色起义,历任红七军宣传员、代理排长、排长、连长、红军作战科科长。1934年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指导员、连长、保卫队长,警卫营营长、作战科科长、教导营营长、抗日军政大学军事教员、八路军副团长、特务团团长、纵队长、新四军团长、军区司令员,旅长、政委,军区副司令员兼分区司令员,兵团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兵团参谋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59年7月15日在北京逝世。
覃健将军故居位于东兰县大同乡板坡村弄肖屯。地处东兰县境东南部,距县城40多公里,东邻花香乡,与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交界。故居坐南朝北,系两层土木结构建筑,1911年5月,覃健出生在这里。故居外部左侧有一木质晒台,故居第一层用于家畜养殖,第二层用于生活起居。
1931年,因战争原因,板坡村弄肖屯18户人家包括覃健故居,被反动派全部烧光。之后一直没有重建。2011年为了纪念覃健中将诞辰100周年,中共东兰县委、东兰县人民政府对覃健故居进行了维修,并兴建覃健中将平生事迹陈列展览室,供后人瞻仰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韦祖珍(1912—1982),壮族。东兰县隘洞镇纳坤村人。1928年参加韦拔群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1932年3月入党。历任红七军战士、班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三军团保卫局侦察科员,红一军团教导营特派员,保卫部副科长、科长,八路军支队保卫科长,总政治部保卫部副科长,南下支队团政委,冀察热辽纵队旅政委,热东分区副政委,东北野战军师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三军副政委,第二十一兵团政治部主任,空四军副政委,空五军政委,空军工程学院副政委、政委,福州军区空军政委,广西军区第二政委、广州军区政委、广西区党委第二书。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1982年10月11日在南宁逝世。
韦祖珍少将故居位于东兰县隘洞镇那坤村板仆屯红水河岸边的一个土坡半山腰,陆路距东兰县城约30公里,水路距隘洞红水河大桥13公里,在少将故居遥望红水河对岸青山连绵不断,形状奇特,环境优美。2012年是韦祖珍将军诞辰100周年,为纪念韦祖珍将军的丰功伟绩,弘扬将军的爱国精神,东兰县委、县政府在这里建造韦祖珍故居。主要设有韦祖珍故居、韦祖珍少将陈列室、小型广场、韦祖珍夫妇墓地、将军亭等纪念建筑设施。韦祖珍少将故居开放后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休闲旅游的重要场所。
覃士冕(1914—1981),壮族。东兰县长乐镇纳标村人。1926年参加韦拔群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1931年入党。历任红七军宣传员、青年干事、团特派员,红三军才教导队特派员,八路军一一五师营组织干事,团工作队队长,营教导员,团组织股副股长,鲁南支队团政委,教导五旅团政委,滨海军区团政委、团长、第二军分区司令员,警备十一旅政委,滨海警备旅旅长,新四军第三纵队副司令员,渤海军区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广西省公安总队司令员,广西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员,广西军区第二政委,广州军区工程兵政委,海南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1年6月27日在桂林逝世。
为深切缅怀覃士冕将军的丰功伟绩,颂扬其革命精神和革命品质,2015年10月27日,东兰县以开展覃士冕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修复覃士冕将军故居。故居在距东兰县城40公里的长乐镇纳标村纳串屯,总占地面积3.968亩,设有将军故居、将军陈列室、将军墓地等纪念建筑设施。故居建成开放后,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休闲旅游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