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博物馆原为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天坑博物馆占地763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575平方米,分三层,一楼为静态展示厅,以图文、实物、模型和电脑演示等形式展示地质公园内天坑遗迹及其相关的主要地质遗迹的分布、特征、演化过程及其区域地理、地质背景,国内外相似景观对比与评价,以及天坑群分布区的动植物;电子沙盘和石膏沙盘地貌模型则分别展示了整个公园范围内宏观的地貌景观和天坑群的地貌景观,实物标本则展示了区域地层、古生物、岩性、矿产的典型样本;二楼设有189平方米现代声光多媒体演示展播厅兼会议厅,播放地质公园宣传片及相关演示文件,并备有休息厅;三楼为地质公园管理委会办公场所。
冒气洞与相距仅400米的白洞天坑都是白洞地下河通道洞顶崩塌贯通地表的产物。冒气洞天窗呈倒置漏斗状,高410米,因地表小洞口处的阳光照射之故,称之为“阳光大厅”,大厅直径约180 米,面积约27600平方米,容积约520万立方米,厅底碎石堆斜坡下连着地下河,冒气洞实质上是洞顶初步贯通地表所形成的地下河天窗。
冒气洞是一个大竖井状洞穴大厅,强大光柱由260米高的小洞口射入直径近180米的阳光大厅。当洞内外空气温度和湿度有一定的差异时,产生奇妙的呼吸现象—空气外流时洞口上空即形成高大的汽柱,当空气下沉产生往下吸气现象。冒气洞是探险爱好者的乐园,更是游客了解天坑形成演化阶段的天然课堂。
天坑、天窗的倒置漏斗形、洞穴内的崩积锥、地下河、呼吸效应等的存在,是游客了解天坑形成演化阶段、普及岩溶知识的天然课堂,也是探险爱好者的乐园。
蚂峰洞为一穿洞,北洞口位于洼地一侧,标高1372米,南洞口位于天坑绝壁,标高1289米。洞长215米。洞口有一大厅,面积1225平方米,中段发育较丰富的钟乳石,下段有古近纪河流湖沼相地层剖面,证实该洞形成于古近纪。
新近纪地层剖面位于乐业大石围天坑东壁蚂蜂洞内,海拔标高1289~1372米,剖面长33米,主要岩性为细砾岩、含砾砂岩及泥岩,厚14.1米 ,沉积特征以水平层理为主,无交错层、砾石不具二元结构,并含少量有机质,说明其可能属河流湖泊相沉积。在这些岩层中含丰富植物孢粉化石,以被子植物花粉为主,次为蕨类孢子和裸子植物花粉。被子植物花粉中以桦科分子较发育,主要有桦粉属、榛粉属、桤木粉属、鹅耳枥粉属;此外还有胡桃科、栎粉属、栗粉属。草本植物花粉常见,主要为藜粉属、菊科、禾本科分子。裸子植物花粉中以松科最发育。蕨类孢子中水龙骨科单缝孢子较发育,还有木沙椤孢属和凤尾蕨孢属等。根据孢粉组合特征,确定属新近纪产物。该剖面为广西至今发现最高海拔的新近纪剖面,也是广西最高岩溶峰丛中首次发现的新近纪剖面,为研究桂西北地区地壳上升及大石围天坑附近的峰丛地貌发育史,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普及地学知识的良好场所。广西雅长野生兰科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园位于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的花坪保护站内,占地面积13.2 km2,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5﹪,上层植物主要分布以常绿阔叶混交林为主,野生兰科植物是该区域下层植物群落的优势物种。
基因园的最大特点是野生兰科植物种类多,目前,已发现22个属共44种的野生兰科植物,主要以地生兰和附生兰为主。野生莎叶兰居群(面积约6000平方米,约有12000个植株)和大香荚兰居群(面积5000平方米,约有2000个植株)是目前已知全球最大的野生居群,及全国唯一的野生居群带叶兜兰,数量超过10万株。保护区内还发现广西新记录属1个,即芋兰属;全国新记录种1种即天贵卷瓣兰,广西新记录种15种。
保护区的兰花不论种数还是居群的数量都是极其罕见的,是全国野生兰科植物的重要分布区及基因库,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较好的原生态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