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鹿寨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是以岩溶地貌地质遗迹为主要特色,的地质公园。
香桥公园大岩剖面
融县组地层,是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各类岩溶地貌的主要成景地层之一,典型出露点位于大岩天窗附近,称之为“大岩剖面”。
该地层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沉积时期为晚泥盆世(距今约3.7亿-3.6亿年前),岩石以灰黑色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厚约200米,含海洋动物化石。岩层表面有溶痕、溶沟、溶蚀裂隙、石芽等溶蚀形态发育。
融县组碳酸盐岩
响水瀑布,发育于岩溶峰丛区洛江峡谷尾部,长1000m,宽80~100m,总落差约12m。因富含钙质的河水沿坝面发生钙质沉淀,形成阶梯状钙华滩和边石坝,使河床坡度逐渐降低,形成低水头瀑布,自下而上由四个长滩组成四级面状瀑布(长度依次约为150m, 250m, 120m, 100m)。其中,第四长滩由20多个钙华滩组成,枯水期形成20多级跌水,层层叠叠,十分壮观,有千层滩之美称。
古生物化石遗迹是指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活动遗迹,包括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等化石及其遗迹化石。它是地球历史的见证,也是研究生物起源和进化的科学依据。
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有两处古生物化石点,一处在鸾山南1200m的小山坡上,此处化石保存在泥灰岩风化层中,精美完好,主要有海百合茎,群体的床板珊瑚、四射珊瑚等;另一处是拉力塘古生物化石点。
峰林平原,指林立的石峰与岩溶平原相间出现的地貌组合形态。在微有起伏或基本平坦的平原上,散布着疏密有致、相互离立的石峰。石峰边坡陡峭,以塔状为主,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m。峰林四周为平原、浅洼地或水塘环绕,峰体高度洞穴化,脚洞和横向洞穴发育,岩溶泉、天窗(溶潭)较为普遍。仅有少量山峰存在所形成的平原,称为孤峰平原。
峰丛洼地,指由基座相连的石峰和其间封闭洼地所组成的地貌形态,石峰以锥形为主,洼地底部多是石质裸露或薄的土层,落水洞(或竖井)发育。
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核心区内的峰丛洼地,主要分布于东、西、北三个方向,沿洛江两岸及下末地下河两侧发育。其中,洛江两岸峰丛洼地、香桥岩东侧峰丛洼地及老鼠坳西侧峰丛洼地为典型代表。
岩溶天生桥,指经地下河水长期侵蚀,溶洞顶板崩塌残留而成的天然石桥,其两端与地面连接,中间悬空呈桥状。
园内典型的岩溶天生桥有:香桥岩、蜘蛛洞、月亮山三座天生桥,它们共同构成了香桥天生桥群。
岩溶漏斗指石灰岩地区呈漏斗状或碗碟状的封闭洼地,直径在100m以内,由地表水沿裂隙不断溶蚀并伴随塌陷作用而形成,漏斗底部被溶蚀残余物所充填。
落水洞
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是地表及地下岩溶地貌的过渡类型,形成于地下水垂直循环极为流畅的地区,主要是由于流水沿裂隙进行溶蚀、冲蚀并伴随部分崩塌作用而成,多分布于溶蚀洼地、岩溶沟谷和坡立谷底部。
天窗在形态上类似天坑,但规模远小于天坑,大多由地下河顶板局部坍塌贯通地表而成,是地下暗河或者溶洞顶部的透光部位,联通地表与地下暗河。
水流垂向流动、洞道垂直或陡倾斜的喀斯特溶洞称为竖井,深度数十米至数百米。因地下水位下降,渗流带增厚,由落水洞进一步向下发育或洞穴顶板塌陷而成,通常其底部达到地下水面或地下河水体。
在岩溶区,以构造抬升和水流强烈侵蚀、溶蚀和崩塌作用为主共同形成的谷坡陡峻、深度大于宽度的谷地泛称为岩溶峡谷,它是由岩溶峡谷地形及与其共存的山峰、水体、岩石、生物等构成的岩溶地域综合体。
岩溶盲谷和干谷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岩溶峡谷,前者指没有出口的地表河谷,后者指岩溶地区干涸的或间歇性有水的河谷。
地下河洞穴,是指现代仍在发育的、充水或半充水的洞穴。
地下河洞穴(系统)常具有成层性特征,一般上层为完全脱离地下水位的旱洞,下层为正在发育的地下河洞穴。下层地下河洞穴最显著的特点是其中次生化学沉积和崩塌堆积不如上层的旱洞通道。有时上下层洞穴重合,形成峡谷状洞道。
构造形迹,指在自然条件下地壳中的岩层或岩体,发生永久形变而造成的各种地质构造形体和地块、岩块相对位移的踪迹。
公园内典型的构造形迹为香潭背斜,位于香桥峡谷末端香潭一带。厚层灰岩由于地壳运动发生褶曲变形,形状向上凸起。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