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首页

咨询电话:

027-87058906

湖北郧县国家地质公园地处汉江中上游秦巴山区,它以珍贵的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地质遗迹资源为依托,整合县内其它地质遗迹资源,形成了青龙山恐龙蛋化石园区、梅镇猿人洞地质遗迹保护点、龙吟峡-九龙瀑喀斯特洞穴峡谷群园区、虎啸滩喀斯特原始森林大峡谷园区、云盖寺绿松石矿址园区、安城古铜矿遗址园区、青曲郧县人遗址园区、李家沟恐龙化石地质遗迹保护区、沧浪山-红岩背武当群生态园区九大景区。湖北郧县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湖北十堰市郧县柳陂镇青龙山。公园以恐龙蛋化石分布集中、数量巨大、保存完整、埋藏浅而扬名国内外。公园内青龙山一带的恐龙蛋化石群,覆盖面积达4.2平方公里,富藏的恐龙蛋有6个产蛋层,据专家考证有5科7属11种的恐龙蛋,为距今约6700万年至13500万年前晚白垩纪时期的恐龙蛋。园内仅裸露地表的恐龙蛋就达2000多枚,化石的分布基本保存了当时恐龙筑巢的原始形态,是研究恐龙兴衰、气候变化、地质变迁的重要场所。公园每年都以“关爱地球、保护家园”为主题,以免费开放、校外课堂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地球、环保知识。公园自2008年10月26日开园揭碑以其独特的地质景观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中外游客的好评,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十堰市名片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郧县地质构造位置处于秦岭褶皱系的东端南缘,区域内从元古以来经历过晋宁运动、海西运动、燕山-喜马拉雅运动等三个阶段。其中燕山-喜马拉雅运动直接影响着恐龙的生存、繁衍、恐龙蛋的保存以及后来的暴露状态。区域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中元古界武当山群,新元古界埃迪卡拉系耀岭河群、陡山沱组与灯影组,中生界上白垩统。其中新元古界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产郧县大理岩,中生界上白垩统紫红色砂砾岩层埋藏着恐龙骨架、恐龙蛋化石。新生界新近系中、上更新统,主要为砂岩、砂砾岩。新生界新近系全新统为残积物、坡积物,砂、砾层。

湖北郧县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国家级 北京

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攸县东部,地处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西侧。湘东铁路和106国道从公园西侧通过。攸县酒埠江地质公园距长沙约170公里,总面积232平方公里,有120多个中型溶洞和天坑。旅游功能的多元化是这个风景区的最大特点,既有数十平方公里的酒仙湖,又有多个巨大的溶洞,天然仙人桥岩溶地貌、森林氧巴游等。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6%,保持着近乎原始的生态环境,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中国亚热带复杂生态系统和重要生物基因库之一。公园以溶洞、地下河、天坑、峡谷、天生桥、瀑布、湖泊、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辅以丰富的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集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于一体。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6%,保持着近乎原始的生态环境,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中国亚热带复杂生态系统和重要生物基因库之一。公园以溶洞、地下河、天坑、峡谷、天生桥、瀑布、湖泊、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辅以丰富的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集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于一体。主要景点有:酒仙湖、白龙洞、皮家洞、桃花谷、禹王洞、红军东冲兵工厂、洪秀全纪念馆等。目前正在开发的禹王洞,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地下河漂流节目。公园位于湖南省攸县东部,地处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西侧,面积193km2。地形海拔150-1217m。湘东铁路和106国道从公园西侧通过。公园位于湖南省攸县东部,地处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西侧,面积193km2。地形海拔150-1217m。湘东铁路和106国道从公园西侧通过。[1]公园是一个以溶洞、地下河、天坑、峡谷、天生桥、瀑布、湖泊、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辅以丰富的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集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地质公园。园区发育着典型、独特而完整岩溶峰丛谷地地貌和溶洞、地下河系统。是我国小区域内岩溶地貌体系最完整的地点之一。地表和地下岩溶地貌形态多样,景观丰富,有峰丛、溶丘、溶谷、盲谷、洼地、漏斗、石林、石芽、天生桥、天坑、竖井、溶洞、地下河等,发育特征鲜明,组合有序,形成过程、发育阶段、发育规律和发育特点体现系统而完整。是我国东部中亚热带岩溶峰丛谷地地貌的典型代表。园区溶洞密集成群,是湖南乃至我国位置最东、规模最大的溶洞群。多层洞道连通形成规模宏大的立体迷宫洞网,溶洞景观丰富、造型奇特,化学沉积物多达十几种,丰度极高,还有大量地下河冲刷、堆积以及洞中崩塌堆积景观。无论从溶洞密度衡量,还是从洞穴规模或是从洞内景观比较,堪称我国的“溶洞世界”和“洞穴博物馆”。

湖南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 ——国家级 北京

湖南古丈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中国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西北部,公园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4′49″~110°01′25″,北纬28°38′16″~28°46′08″,面积261.12平方千米,主要地质遗迹面积53.08平方千米。南古丈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包括红石林景区、坐龙峡景区、栖凤湖景区和“金钉子”保护区四个景区,以红石林景区为主。公园内的红石林以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环境条件,形成世所罕见的地质遗迹。其形成过程各个发育阶段的景观在公园表现齐全,系统完整性好,全面展示了红石林形态类型与组合,并保留有完整的发育演化遗迹,被称为“红石林博物馆”。2005年,湖南古丈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国家地质公园称号。公园内的红石林以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环境条件,形成世所罕见的地质遗迹。其形成过程各个发育阶段的景观在公园表现齐全,系统完整性好。在4.8亿年前的早奥陶世,这里曾是一片浅海环境,沉积形成了薄至中厚层瘤状泥质灰岩和石灰岩,到了2.2亿年中三叠世末期,印支期主幕安源造山运动使红石林地区隆起成为陆地,形成了以北东向为主的断裂、褶皱构造,北西和北东向两组共轭节理,此后,在长期的风化剥蚀、溶蚀等地质作用下,形成了红色石林地质遗迹。

湖南古丈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 ——国家级 湖南省

湖南凤凰国家地质公园地处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脉南段与沅麻盆地的交接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09°23′56″~109°35′18″,北纬27°57′58″~28°11′32″,行政区划上属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凤凰县,面积157平方千米。湖南凤凰国家地质公园所在地区位于杨子准地台之八面山褶皱带与江南地轴的过渡区。区内褶皱和断裂构造均较发育,尤以断裂发育最甚。由于区内经历了数次规模较大的构造运动,多数构造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不同类型、不同形态、不同规模的构造相互交织复合,互相牵制、干扰、穿插,错综复杂,构织成一幅复杂的构造图像。湖南凤凰国家地质公园于2005年9月19日正式被国家批准,是一个以峡谷、峰林、台地、溶洞、瀑布、构造形迹等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以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为辅,集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国家地质公园。公园所在的凤凰县属中低山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呈三级台阶递降。第一级台阶为西北部,一般海拔在800米以上(最高处八公山顶1059.9米),地形以中山原为主,地表起伏和缓,边缘地带峰峦连绵,谷深坡陡。第二级台阶是从东北至西南的中间地带,一般海拔500-800米,地形以中低山原(台地)和峡谷为主。第三级台阶为东部及东南部,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下(最低处340米),地形以低山沟谷、丘陵为主,兼有岗地及部分河谷平原,地表切割较为破碎。台地峡谷型岩溶地貌为公园内特有的地貌。这种地貌是在特定地理位置、特定岩性构造、特定地壳运动等特定地质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地貌。这种岩溶地貌的特点是岩溶台地与峡谷相间分布,且台地边缘(峡谷两侧)发育着峰丛、峰林,台地上发育着溶沟、石芽、岩溶洼地、漏斗和落水洞。从地貌形态来看,这种地貌与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塬峁沟谷地貌较为相似,但它们又是两种在地层岩性、构造成因等方面完全不同的地貌。因此,台地峡谷型岩溶地貌是我国一种较为罕见的地貌,是凤凰国家地质公园内特有的地貌,具有典型的区域代表意义。

湖南凤凰国家地质公园 ——国家级 湖南省

武功山坐落在中国东部江西省西部,跨越萍乡市西部、宜春市西南和吉安市北面;西接罗霄山脉,北连大岗山,为袁、泸、禾、缘诸水之源界,是全省境内第一高峰,主峰白鹤峰(金顶)海拔1918.3米,起伏绵亘120公里,面积近千平方公里,自古便为“大江西南三巨镇”之一,有“庐首衡尾武功中”之称,其山势巍峨雄伟,风光旖旎与庐山、南岳衡山齐名。武功山地质公园面积164.3平方公里,南北长22.5公里,东西宽7.3公里。打开漫长地质历史演变之门,武功山的地质遗迹丰富多样:有出露完整的新元古代天然断面、罕见的变质核杂岩构造和断块山构成的地貌、花岗岩地貌、风化剥蚀地貌、流水地貌等叠加而成的复合地貌景观。这是距今约8~5.7亿年前上元古界震旦系乐昌峡群剖面,由于地质时代久远,并受地质作用影响,其岩石已发生变质作用,地学上称低角闪岩相变质岩;这是距今5.7~5亿年前下古生界寒武系八村群变质地层剖面;这是距今4.65~4.10亿年前加里东期侵入的已发生变形变质的花岗岩深成岩体地质剖面;这是距今1.80~1.12亿年前燕山期侵入的花岗岩地质剖面。在武功山山体周边出露有华南地区较全的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这些地层和花岗岩成为武功山山体的主要物质组成。强烈的地壳构造运动,在这些岩层中留下了清晰的记忆,断层、褶皱等地质现象,随处可见。武功山变质核杂岩由三部分构成,即变质――岩浆核、剪切拆离带和上部未变质盖层。变质――岩浆核分布在武功山山体中部呈穹隆状,平面呈椭圆形,走向北东――南西,由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中深变质的岩层、加里东期变形、变质的深成花岗岩体及燕山期浅成的花岗岩体共同组成;剪切拆离带分布于穹隆内核外缘,由多条韧性剪切带构造作用,岩层几经变化,并发生塑性变形的岩石构成;未变质盖层分布在武功山山体外围,由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组成。这些原来深埋在地壳里的复杂图案,经过千百年的地质演化被带到地表,才最终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江西武功山国家地质公园 ——国家级 江西省

白水洋地质公园位于福建省屏南县境内,地处屏南、政和、周宁三县交界处。集火山地质、火山构造、典型火山岩类、火山岩地貌、水体景观等地质遗迹于一体,记载了距今1亿多年来白水洋地区漫长的火山地质演化历史,构成地质历史长卷中的精彩篇章。公园区隐于鹫峰山脉中段,属中低山地貌,平均海拔700~800米之间,公里以上山峰数十座,地形高差大,沟谷陡峻,坡度常达50度以上,甚至近于直立,具有雄、奇、险、秀等特征,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如百丈涤瀑布、大白岩、刘公岩、五老峰等诸多自然风光。白水洋国家地质公园中主要的地质遗迹有白水洋平底基岩河床、鸳鸯溪峡谷、瀑布、柱状节理。白水洋是一个宽阔的平底基岩河床,它的形成是受岩性、地质体产状、地质构造和水动力条件等制约。白水洋河床的正长斑岩为距今约9000万年前火山活动,由岩浆在近地表处沿层面流动铺开.形成与流纹岩层层面平行的板状潜火山岩体。岩石具完整性好、结构均一致密的特点。在地壳应力作用下产生密集的平行层面水平节理及北东、北西、南北、东西向垂直节理和裂隙。约距今530万年前的上新世,随地壳抬升,河谷下切,上覆地层被剥蚀,正长斑岩体露出地表,风化作用、流水侵蚀沿近水平节理呈薄层状碎片缓慢剥落。开始形成以正长斑岩为基岩的平底河床。随后,地壳开始缓慢上升,流水以下切作用为主,侧蚀作用为辅的方式侵蚀河床,河床宽度缩小、高度下降形成新的下切河床,河道两侧的基岩河床逐渐抬升形成阶地。自距今约260万年前以来,地壳活动相对稳定,白水洋一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下的极缓慢上升,地壳抬升的速度和流水下切的速度几乎相当,水流接近局部侵蚀基准面附近,水流侵蚀下切动能低,而以拓宽河床的侧蚀为主,侵蚀河床两侧正长斑岩以及其上的流纹岩、熔结凝灰岩风化碎屑物纷纷剥落。此外,水流的侵蚀能力与其流量、流九岭溪两条河流的汇水面积较大,流量的增加提高了水流的侧蚀能力,在两溪交汇口及其上、下游,流水的强烈侧蚀,形成宽弧形的凹岸。经流水长期冲蚀、侧蚀,河床在纵向和横向上沿板状正长斑岩体拓展延伸,形成光滑如镜、宽阔平展的平底基岩河床。白浪涛涛、波光粼粼的白水洋,深不没踝,是极为罕见的浅水平底基岩河。长期以来白水洋处于构造活动相对稳定时期,长期侧蚀、磨蚀,将河谷侵蚀拓展成宽阔平展的平底基岩河床,河谷变成了“浅水广埸”。该遗迹对火山岩石学、水动力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屏南白水洋国家地质公园(宁德世界地质公园) ——国家级 北京

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福建省德化县与永泰县、仙游县三县交界处,地处戴云山脉中段,主峰海拔1782米,由石牛山、岱仙、浐溪3个景区组成。石牛山是一座复活式破火山,它代表了东南沿海白垩纪最后一期的火山喷发,其类型、规模、内容等方面在中国乃至全球均具有典型代表性,蕴含了中生代晚期古太平洋板块与亚洲大陆板块相互作用及深部作用过程的重要信息,可为研究亚洲大陆边缘动力学提供火山学与岩石学的证据。石牛山火山产物涵盖了不同岩相的岩石,是研究中生代火山岩岩石学、岩相学、火山构造学等学科的天然博物馆;它一系列的典型地质遗迹记录了火山爆发、塌陷、复活隆起的完整地质演化过程,是一座天然的破火山立体模型。研究显示,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还包括水蚀花岗岩石蛋地貌、崩塌堆积地貌、晚白垩纪石牛山组层型剖面、粒状碎斑熔岩、潜火山岩的垂直分带及瀑布、溪流等。石牛山丰富而又独特的地质遗迹,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旅游价值,是大自然恩赐人类的重要遗产。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将建设成集地质科普、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更好地展示地质奥妙的独特魅力,更好地发挥科普宣传的重要作用,打造成海峡西岸生态休闲旅游区。石牛山2003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公园”称号,2005年9月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国家地质公园”称号,成为我国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处于欧亚板块东南缘的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浙闽粤火山岩带的中段,在漫长的地质演化历程中,经历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了火山岩、潜火山岩及火山构造等多种多样的地质遗迹,构成区内较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并发育丰富的既有科学研究价值又有美学价值的地质景观。主要地质遗迹有:水蚀花岗岩石蛋地貌、崩塌堆积地貌、石牛山复活式破火山口、晚白垩世石牛山组层型剖面、粒状碎斑熔岩、潜火山岩的垂直分带及瀑布、溪流。石牛山水蚀花岗岩石蛋地貌在国内同类型岩石地貌相比极为特殊,是大自然赋于人类的一大奇观:槽脊相间相连,臼穴遍布,象形石栩栩如生。该类型地貌对于丰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全球古近纪以来地壳运动、古气候与古环境的变化等,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粒状碎斑熔岩系由福建地质工作者首先发现并命名的一类特殊火山岩;石牛山复活式破火山机构火山岩相发育、岩石类型众多、环状放射状断裂发育,代表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活动衰亡阶段的最后一期火山喷发,它记录了火山爆发、塌陷、复活隆起的完整地质演化过程,其类型、规模、内容等方面在我国乃至全球均具有典型代表性,是人类研究中生代火山的一座宝库。它是亚洲大陆边缘巨型火山带中的杰出代表,可为研究亚洲大陆边缘动力学提供火山学与岩石学的证据;是研究中生代火山岩岩石学、岩相学、火山构造学等学科的天然博物馆。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素以峰险、石怪、树奇、洞幽闻名,有龙泉洞、飞凤石、老龟征途等景点百来处。山岗石林遍布,成片的原始红豆杉与数十种国家珍贵树种郁郁葱葱,山中名观——石壶祖殿是闽台两地的道教圣地,流传着甚为广泛的神奇故事。极顶看日出,云蒸霞蔚,是看日出的绝佳地方,2001年元月1日6时47分,福建省第一缕新世纪曙光就照耀在顶峰“演法台”上。复旦大学著名学者蔡尚思教授誉之为“天下第一奇石山”。石牛山是个典型完整的放射状的火山塌陷盆地,这一中生代火山形成的山峰,构成丰富多姿、奇妙无穷的岩石山洞。加上人们赋予种种的神话传说,使这一自然景观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很多岩石上留有神奇的,有的直削悬立如碑坊,如城门,有的如笔架、如卧榻、如花朵、如飞凤等各种动物。这里洞群密布,大小多达一百多处,洞中有洞,迂回曲折。相传南宋绍兴年间,永泰道人张自观、仙游道人肖朗瑞和闽清道人章朗庆曾在此斗魈魅。岩石上数十处的脚印、指印以及剑插石、铁砧石、洗剑泉、石面盆、演法自等遗迹。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揭碑开园,对德化县做好地质遗迹资源保护,提升该县旅游品牌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给德化县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福建德化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 ——国家级 福建省

崇明岛是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是世界上十分独特的沉积地貌体,滩涂湿地广布,潮沟发育典型,淤泥质地貌多样,具有鲜明的地质个性,丰富的地貌形态。三角洲基底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断沉降。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地壳和海平面频繁升降,最后一次大海侵结束后,长江携带的泥沙不断沉积,开始在江口发育三角洲。由于科氏力的作用,主江流不断右偏,使江口沙群依次并入北岸。红桥期、黄桥期、金沙期、海门期、北沙期等形成的沙坝、沙洲群,形成今天长江北岸的邗江、泰兴、靖江、如皋、南通、海门、启东诸县地。现在江口附近的崇明、长兴、横沙等沙岛,也将按此规律并入北岸。江口沙咀也同步延伸。北岸沙咀延伸为今三角洲北界,地面高程6~8米。南岸沙咀经江阴、太仓、外冈、马桥一线向东延伸,地面高程4.5~6米左右,与钱塘江北岸相连后达杭州湾。沙咀内侧的浅水海湾被淤封成为古太湖的前身。此后浅水海湾不断淤浅,逐渐演变为湖荡罗布、河道交错的低平原。南岸沙咀外侧滨海地区不断淤积成滨海平原。三角洲上散布着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残丘,大部由泥盆系砂岩和石炭、二迭系灰岩构成,少数由燕山期花岗岩和粗面岩构成。

上海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 ——国家级 上海

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横亘在中国东部地区,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脉东西绵延约380公里,南北宽约175公里,作为一道天然屏障,成为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安徽省西部,西邻河南,南与湖北交界。大别山(六安)地质公园范围较大,园区较多,按各公园的分布状况和地质特征将其划分为西部园区和东部园区。西部园区包括天堂寨园区、铜锣寨园区、红石谷园区、燕子河大峡谷园区和白马尖园区;东部园区包括佛子岭园区、东石笋园区、万佛湖园区、万佛山园区、皖西大裂谷园区和嵩竂岩园区。西部园区地处大别山腹部,为中山区;东部园区位于大别山北麓,为低山丘陵区。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为数不多的集花岗岩地貌、变质岩地貌、丹霞地貌、构造地貌及火山岩地貌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位于白马尖园区内的白马尖主峰海拔1774米,是大别山第一峰。位于天堂寨园区的天堂寨主峰海拔1729.1米,是大别山第二峰。安徽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于2005年9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园区西邻河南,南接湖北,东西长约380公里,南北宽约175公里,其地理坐标:东经115o45\'00\"〞-116o53\'04\"〞,北纬31o01\'ˊ26\"〞-31o35\'00\"〞。由金寨县的天堂寨、燕子河大峡谷、红石谷,霍山县的铜锣寨、白马尖、佛子岭,舒城县的万佛湖、万佛山,金安区的东石笋、嵩寮岩、皖西大裂谷计11个园区组成,总面积450平方公里。早在两千多年前,《尚书•禹贡》就有“大别山”一名的记载。园区集花岗岩地貌、火山岩地貌、构造地貌和丹霞地貌为一体,地质景观多彩多姿,地质遗迹鬼斧神工。徜徉其间,层峦绵延,叠嶂峥嵘,怪石嶙峋,秀谷深幽,移步换景;飞瀑流泉,红岩赤壁,湖光山色,珍稀生物叹为观止。大别山距今已有二十几亿年的漫长地质演化历史,频繁的岩浆活动,多样的地质变迁,使之成为地球科学极为难得的教学研究基地。园区的榴辉岩带是全球规模最大、出露最完整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根带”部分,令世人瞩目。园区内人文资源极为丰富。皋陶文化在这里发源,楚文化在这里成熟;这里遍布历史遗存,古迹文韵;它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青山、碧水、红土地的交汇,古韵新风生态园的融合,使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展现出迷人的风采和魅力。

安徽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 ——世界级 北京

公园在地貌上属于西藏湖盆谷地之藏南湖盆宽谷区札达盆地亚区,平均海拔4500m,南侧喜马拉雅弧形山脉在县内卡美特山的最高海拔为7756m,札达盆地出口的最低海拔为2900m,县城所在地托林镇海拔高度为3728m。作区位于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的西藏自治区西南部阿里地区的札达县境内(如图1所示)。公园东接普兰县,西抵克什米尔,南隔喜马拉雅山脉与印度交界,北靠阿依拉山与噶尔县相接,以托林镇为中心,沿象泉河两岸展布,是一座以土林地貌为主要地质遗迹特征的地质地貌类国家级地质公园。分布海拔为3750~4450m,是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大、最典型的新近系地层风化形成的土林。地理位置为:北纬31°20\'~31°40\',东经79°25\'~80°02\',工作区总面积约457.12km。札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类型多样,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赋存于札达盆地第三系上新统至第四系下更新统札达群中的土林地貌。由于札达盆地边部各种基岩的抗风化能力存在差异,形成了象泉河两岸的支流、支沟在数量、规模、延伸长度、谷坡坡度等不同的地貌,河湖相半固结岩石,在雨水冲刷下,历经漫长的地质演化形成了波状起伏、层林叠现、气势恢宏的土林地貌。在高处远观,蓝天白云下的土林,横亘数百公里,绵绵不绝,气势恢宏,象久远亘古的古格雄师列队在札达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让人凝重、庄严与肃穆。札达地区的土林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典型、保存最完整、形态最奇特、分布面积最大的第三系地层风化形成的土林地貌,是研究土林地貌发育与演变的典型地区。

西藏札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 ——国家级 西藏

0.27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