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列表添加景点

上传影音
波痕崖 1002次播放 配音:陈玉 简介>>
波痕崖位于龙潭峡内,高度达10米,宽度15米,是崩塌背景下,由于崖壁的整体跨塌,导致原来近于水平产出的岩层直立,层面成为崖面,层面上发育的波痕形成了罕见的‘波痕崖’景观。鲜红的岩石,优美的纹理,翠绿的植被,充满了诗情画意。
上传影音
波痕沉积 1000次播放 配音:陈玉 简介>>
波痕是水体在流动的条件下,砂质在层面上迁移而保存在岩层层面上的一种行迹。根据成因可分为流水波痕、浪成波痕、复合波痕、孤立波痕、风成波痕和改造波痕。
上传影音
天碑 1000次播放 配音:陈玉 简介>>

天碑高达50余米,是一个巨型崩塌岩块。由于崩塌时的位移,原来近水平产状的岩层此时呈直立状,巍然耸峙在峡谷一侧,高大雄伟、气势恢弘,一景多变,步移景换,从不同角度仰望,或苍鹰、或飞鸟、或飞鱼、或刀背、或天碑,大自然赋予其无限美感。

上传影音
佛光罗汉崖 1001次播放 配音:陈玉 简介>>
佛光罗汉崖崖壁是由质地致密的中厚层石英岩状砂岩和质地松散的薄层状泥质砂岩互层组成。中厚层的石英岩状砂岩层内柱状节理十分发育,形成了垂直岩层的一根根石柱,砂岩的球状风化作用,使石柱酷似罗汉造型;光线的反射作用,使数百个发出闪闪金光的罗汉分四层整齐地排列在崖壁之上,形成这一处罕见的自然奇观。
上传影音
天书石 1002次播放 配音:陈玉 简介>>
天书石是由于差异风化所形成的一种景观。在黛眉山地区中厚层石英砂岩的层面上,常常会有薄层状的泥质砂岩或泥质粉砂岩,崩塌暴露地表,在差异风化作用下,一部分风化流失,一部分残留下来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图案。“一人一石”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图案。
上传影音
河蚀地貌-壶穴谷 1000次播放 配音:陈玉 简介>>
距今大约260万年以来,区内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地壳强烈上升,加之区内雨量充沛,地表径流发育,湍急的水流受节理和层面倾向控制,形成扰流和螺旋状涡流,带动砂石在不平坦的河床上如旋涡般钻挖形成一系列壶穴。在经历造山运动后,河床抬升、河流下切,原本位于河床的壶穴被破坏、抬升至崖壁,形成壶穴谷。
上传影音
石上檀 1000次播放 配音:陈玉 简介>>
由生物活动导致岩石的机械破碎过程称为生物物理风化作用,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根劈作用。树木在生长过程中,随着根系的变大,对岩石的裂隙壁将产生极大的作用力,就像楔子一样会将岩石沿裂隙劈开,引起岩石最终崩解。此处的树木生长已将一块崩塌的巨石沿层面劈成数块,形成了十分罕见的树劈石开景观。
上传影音
银练挂天-悬谷式瀑布 1022次播放 脚爬客:叶秋 简介>>
悬谷式瀑布常出现于主流与支流交会处。由于主流流量比支流大,主河流下切速度也远比支流大,当出现支流高悬于主流之上时,便形成瀑布。位于天碑对面的一线瀑,流水从高达80余米的赤壁丹崖上飞跃而下,直落谷底,气势磅礴,由于宽度不大,宛若银练挂天,玉帛高悬,属典型的悬谷式瀑布。
上传影音
济渎庙 1017次播放 E苏 简介>>
济渎庙全称济渎北海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是隋唐及其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钦定的祭祀济水神和北海神的场所。现存济渎庙平面呈“甲”字形,前为济渎庙,后为北海祠,左为御香院,右为天庆宫,占地130余亩,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布局最为复杂的水神庙。1996年,济渎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内现存木结构古建筑始自北宋,历元、明而迄于清,绵延千年而不绝,本身就是一座具体而微的中国古建艺术博物馆。这里既有河南省年代最早、形制最大的单体木结构建筑——北宋济渎寝宫,也有世所罕见的“工”字形大殿与长廊,既体现了北方建筑粗犷豪放的恢弘大气,又包容了江南园林精雕细琢的幽微匠心。雕梁画栋与亭台水榭错落有致,淙淙流水与拱桥碑碣相映成趣,假以森森古柏与袅袅青烟中间传来的晨钟暮鼓,在幽幽诉说着一千多年间曾经的奢华与荣耀。
上传影音
奉仙观 1001次播放 配音:李容芹 简介>>
奉仙观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区北海办事处三庄村、创建于唐代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距今已有1300余年,因殿中有一荆木梁,故俗称荆梁观。原来建筑很多,占地60余亩,由于种种原因,现仅存山门、玉皇殿、三清大殿、碑亭、东西4座配殿,形成二进院落,南北方向。院虽不大,但布局合理,结构紧凑,北高南低,错落有致,文物价置很高,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上传影音
阳台宫 1005次播放 配音:李容芹 简介>>
阳台宫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城区西北30公里王屋山华盖峰南麓,因地处阳台而得名。阳台宫为王屋山道教道教“三宫”之一,依山阳,布局严谨,高低错落有致,为三进院落。三清大殿居前,玉皇阁座后,旁列廊庑,西有道院,占地6165平方米。三清大殿(亦称大罗三镜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系单檐歇山九脊殿,五踩斗拱,为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木结构建筑,保留有唐、宋遗制和风貌。殿中方形柱通身浮雕道教神话故事,形象优美,栩栩如生。殿内天花藻井,斗拱层叠,气势宏阔,制作精巧,皆为明代艺术珍品。殿后五米高台上的三檐三层琉璃玉皇阁,为河南省最高大的古阁,高近20米,五踩云龙斗拱参差层叠,云带缠绕,规模宏伟。底台上的20根小八角石柱和阁内8根高达11米的冲天柱,承载着全阁重量,为明代遗物。石柱通身浮雕云龙丹凤、花鸟、禽兽及神仙人物故事,体现了明代精湛的艺术风格。宫内有元、明、清碑碣十数通,记载着道教史料、宫之兴衰及明末农民起义军经由此地的资料。
上传影音
汉函谷关 1003次播放 配音:李容芹 简介>>
汉函谷关,为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所建。据史记载;战国时代,秦国为了防备东方诸国西进,在豫西“淆函孔道”的西端,据险设关,名“函谷关”。汉武帝时,有位楼船将军叫杨仆,为新安县铁门镇南湾人,因“屡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而“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便由杨仆主持,把函谷关迁建到新安,史称“汉函谷关”,简称“汉关”。
汉关南靠青龙山,北托邙山,座西向东,前临涧水,距今洛阳市20公里,据历史记载,原汉关的建筑非常壮观:北抵黄河,南横洛水,直抵宜阳散关。关塞相连,有似长城。关前更仿秦关布居,筑有“鸡鸣”、“望气”二台,以壮其势。由此可见,函谷关的东迁,实有其重要的军事目的。东汉末年,京师洛阳设八关都尉官,汉关居首。此后各代帝王多有登临,文人墨客代有题咏。
0.261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