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列表添加景点

上传影音
泰前断裂 1001次播放 梦想不远啦 简介>>
泰前断裂是鲁西在中生代受到近东西向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形成的一条北东东向的区域性断裂,它是泰山断块凸起和泰莱断块凹陷两个构造单元的分界线,也是泰山和泰莱盆地的天然分界线,地貌特征明显。
该断裂西起郓城附近,沿泰山南麓向东经莱芜北到达博山以东,长达上百千米,落差在2000m以上,表现为由多条断层及其夹持的若干断片组成的上百米宽的断层带。在泰山南麓的岱道庵至吴家庄一线,可见到断裂的多处露头,其走向为北东东80°左右,倾向南东,倾角85°。断裂的北盘为早前寒武纪的二长花岗岩,南盘为寒武系馒头组或徐庄组和毛庄组的紫色页岩。
上传影音
韧性剪切带 1000次播放 石破天惊 简介>>
泰山的韧性剪切带,是发生在构造体制从韧性变形向脆性变形转化的太古宙末期,属于一种中高温挤压条件下右行剪切的产物,并在地壳固化过程中起到了加厚陆壳的作用。泰山地区北西向韧性剪切带中岩石的物理变化极为显著,在同一岩性侵入体中,随韧性剪切作用的增强,岩石的粒度逐渐变细,定向构造渐趋加强,在韧性剪切过程中发生了构造细化和构造分解作用。剪切带内外岩石化学成分明显不同,在剪切带内岩石化学成分并不随剪应变强度变化而变化。剪切带中岩石化学成分的变化只发生在糜棱岩化阶段,并未随结构构造的变化而变化,递进剪切作用对化学成分的变化几乎没有影响。
自北东至南西有毛家庄、和尚庄、常家庄、卧虎山等四条韧性剪切带。
上传影音
中天门期侵入岩 1000次播放 陆川亮 简介>>
中天门期侵入岩包括普照寺岩体的细粒闪长岩和中天门岩体的石英闪长岩。 普照寺岩体主要分布在普照寺一带,呈小岩株状和脉状产出。中天门岩体则主要分布于中部的中天门、龙角山以及西北部的桃花峪和房家庄等地,呈岩株状沿北西向展布。在中天门可以观察中天门岩体中粒石英闪长,具中粒结构,块状构造。因长期受到昼夜温差变化的影响,发育热胀冷缩的差异形成岩石由表及里层层剥落的球形风化现象。
上传影音
傲徕山期侵入岩 1002次播放 妍崽 简介>>
傲徕山期侵入岩包括玉皇顶粗斑片麻状二长花岗岩、虎山中粗粒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傲徕山中粒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调军顶细粒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玉皇顶岩体的岩性为粗斑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呈带状沿北西向展布于傲徕山二长花岗岩与望府山条带状片麻岩之间,分布比较局限。岩体内有大小不等的望府山条带状黑云斜长片麻岩众多残留体。岩体主要出露于泰山主峰一带,在十八盘西侧可以看到玉皇顶岩体与望府山岩体的穿插关系。发育有典型的“云母鱼” 和眼球状构造。在玉皇顶还可看到一斜长角闪岩岩墙侵入,并发育有冷凝边。
上传影音
大众桥期侵入岩 1000次播放 妍崽 简介>>
大众桥期侵入岩包括麻塔岩体的粗粒角闪石岩,大众桥岩体的片麻状石英闪长岩,卧牛石岩体的片麻状英云闪长岩,线峪岩体的片麻状英云闪长岩和李家泉岩体的片麻状英云闪长岩。在园区中主要出露麻塔岩体和大众桥岩体。
麻塔岩体为新太古代晚期超基性岩浆侵入形成的岩体,岩石呈绿黑色,角闪石晶体粗大,特征醒目。岩体分布在东北部麻塔、官地等地。主要呈小岩株、岩瘤或透镜体侵入到望府山变质侵入岩中,总体延伸方向为北西向,多被后期伟晶岩脉切割成团块状。在红湾村南可以看到麻塔岩体露头。
大众桥岩体主要见于大众桥、北部摩天岭等地,常见其在傲徕山期二长花岗中呈孤岛状巨型包体或沿望府山条带状片麻岩中顺“层”产出,分布比较局限。在大众桥可以看到普照寺细粒闪长岩呈岩脉状侵入大众桥岩体片麻状石英闪长岩中。
上传影音
中天门 1000次播放 手机用户9520 简介>>
中天门是泰山登山东、西两路的交汇点。此处为登顶半程,上下必经之地。 中天门建于清,为两柱单门式石坊。泰山古时多虎,古人在坊北建庙祀黑虎神,现庙内塑财神赵公元帅执鞭跨虎,东为仿古茶楼,西南为中溪宾馆,西北为中天门索道站。中天门位于黄岘岭脊背之上,海拔847米。黄岘岭因其土色黄赤而名,黄岘岭东面为中溪山,1989年台胞陈英杰捐资在山巅建慈恩亭,亭内放置澎湖同胞捐赠的澎湖石,上书碑文,表达希冀海峡两岸早日一统之愿。
上传影音
十八盘 1000次播放 梦想不远啦 简介>>
泰山十八盘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共有石阶1600余级,为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此处两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泰山之壮美,尽在攀登中!十八盘在对松山北。高阜之上,双崖夹道,旧称云门,今名开山,为清乾隆末年改建盘道时所辟。十八盘自此而始。开山北为龙门,旧有龙门坊,后毁。西岩有清道光年间魏祥摹刻狂草“龙门”大字。坊址东为大龙峪,雨季众水归峡,飞泉若泻。前为新盘口。明万历年间,参政吕坤跨涧建渡天桥,并顺龙峪上源修新盘道,直达碧霞祠南神门,登岱顶者上下甚为方便。桥与盘道均毁于清乾隆年间。
上传影音
南天门 1000次播放 张立栋 简介>>
南天门又名三天门,恰处于石壁谷的上口,海拔1460米。南天门创建于元代初年,岱庙主持道士张志纯集资创建。它是城楼式建筑,石砌拱形门洞,上筑摩空阁三间,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门洞两侧有楹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游人登此,一览众山,满目空翠,疲劳顿失。李白曾在此留下千古绝句:“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天门雄踞于泰山主峰,双峰夹峙,犹如天门自开,“山如穹窿势浑成,盘道千重若龙腾。云中回首惊来路,岱顶犹忆遥参亭”。 南天门的建筑特色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的典范,人工借自然之势,自然借人工之力,实在是匠心独运。
上传影音
天街 1000次播放 张立栋 简介>>
进了南天门再上两层台阶就是天街,天街自古以来就似悬在天上的一条街市。古代的香客,现在的游人都对这条街存有深刻的印象。在长约千米的天街上布满了宾馆、饭店、商铺。据记载,天街从清代就开始繁华,当时的一些店铺老板用实物作为招牌,如“棒槌”、“木碗”、“鹦鹉”等。 天街石坊向东路北,为乾隆行宫及唐代文学家苏源明读书处旧址。街北侧均为以后改建的仿古建筑,街南面筑起了一条长长的石栏,游客凭栏可远眺中天胜景,泰城夜色。 天街—天上的市街,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买卖兴隆,是国内十大特色市场之一。这里的商号历史上就有以实物作标志的传统,有笊篱家、葫芦家、双斗家等等。
上传影音
碧霞祠 1000次播放 金角大王 简介>>
碧霞祠位于岱顶,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祠宇。创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初名昭真祠,金代改称昭真观,明代称碧霞灵佑宫,清乾隆年间(1736-1795)改为今名。明代曾扩建,清雍正八年(1730)在明代扩建的基础上,又增建歌舞楼及东西两神门阁,乾隆三十五年(1770)部分殿宇得以翻修,时为防止高山风雨剥蚀及电击,改正殿为铜顶。该祠以山门为界分内外两院,外院有歌舞楼、东西两神门阁、左右钟鼓楼等,歌舞楼下有一火池,人称“宝藏库”,是香客焚表进香之地。院内东西两侧各立清代乾隆皇帝御碑一通,上建御碑亭,院中置香亭,亭左前方立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泰山天仙阁金阙》铜碑一通,右前方立有明天启五年(1625)泰山灵佑宫铜碑一座。
上传影音
五岳独尊 1000次播放 张立栋 简介>>
“五岳独尊”景观石群位于泰山极顶(玉皇庙东南),海拔1532米。历经百年沧桑的“五岳独尊”四个字是正楷书体,系清光绪丁未年间(公元1907)年由泰安府宗室玉构题书的,所谓宗室,也就是王室的子孙,皇帝的亲戚,所以说,当年题写五岳独尊四个字的人叫爱新觉罗玉构!摩崖高210厘米,宽65厘米,大字径55x42厘米。在其左侧有楷书“昂头天外”题刻。从2004年11月起,泰山景区对“五岳独尊”景观石群进行保护整修。
上传影音
玉皇顶 1000次播放 张立栋 简介>>
玉皇顶位于碧霞祠北,为泰山绝顶,旧称太平顶,又名天柱峰。玉皇庙位于玉皇顶上,古称太清宫、玉皇观。东亭可望“旭日东升”,西亭可观“黄河金带”。
玉皇顶是泰山主峰之巅,因峰顶有玉皇庙而得名。玉皇庙始建年代无考,明成化年间重修。主要建筑有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东西配殿等,殿内祀玉皇大帝铜像。神龛上匾额题“柴望遗风”,说明远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殿前有“极顶石”,标志着泰山的最高点。极顶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说明这里是历代帝王登封泰山时的设坛祭天之处。
0.28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