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溪而行,欢快流淌的山涧溪流,是您旅途中最忠诚的伙伴与向导。
溪流源自高处,在两岸山体的夹持下蜿蜒向下流淌,速度时缓时急,水量时大时小。和下游相比,山间溪流少泥沙,多碎石,水质自然清澈。
溪流里的“居民”
生活在溪流里的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等,为了适应溪流多样的环境,进化出了各种独特的生存技能。
子陵吻虾虎鱼
学名:Rhinogobius giurinus
左右腹鳍在进化中愈合成吸盘。帮助他们吸附在溪流底部的石块上不被急流冲走。子陵吻虾虎鱼游泳能力不强,大多数时间都在“守株待兔”。
中华沙塘鳢(lǐ)
学名:Odontobutis sinensis
俗称“四不象”,是一种淡水小型底层鱼类。喜栖息在杂草和碎石相混杂的浅水区。
华南湍蛙
学名:Amolops ricketti
身体扁平,后肢粗壮,四肢演化出吸盘状趾端,能在光滑的岩石上爬行。喜欢夜间行动,善于伪装。
岩石上无声的拓荒者——地衣
地衣打破了裸岩的沉寂,使裸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地衣是一类共生生物复合体,由真菌和藻细胞构成。地衣是陆地上最早的拓荒者之一,它们产生的地衣酸能腐蚀岩石,加之自然的风化作用,逐渐在岩石表面形成最原始的土壤,为高等植物生长创造条件。
点亮荒芜的植物小精灵——苔藓
苔藓植物也是其他植物生长的开路先锋。
许多苔藓植物可以产生一些酸性物质,使岩石表面缓慢地溶解,加速岩石的风化,促成土壤形成。
苔藓三大家族
藓类是苔藓中的第一大家族,有明显的茎叶之分,有的是直立的,有的匍匐生长。
苔类是苔藓第二大家族。苔类大多是片状的,没有茎叶之分。少数有茎叶(叶苔),但都是匍匐生长的。
角苔植物体为叶状体。植株有点像苔类,但头上长“犄角”(孢蒴)。
双碳目标——气候治理的责任担当
在过去的200年里,人类向大气层排放了数万亿吨的二氧化碳(CO2),如同给地球“盖”了个大棚,让地球无法散热,导致地球“中暑”,全球气候变暖。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要推动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减排,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为此我国提出了“3060”目标。
什么是3060双碳目标?
双碳目标: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